侯成林团队发现中国燕山地区地星属2个新种
侯成林教授团队的《中国燕山地区地星属2个新种》文章于2022年1月22日在《菌物学报》期刊出版平台上线。期刊审稿团队认为,该文报道了中国地星2个新种,是对中国大型真菌区系的补充,丰富了我国大型真菌类群记录,也丰富了燕山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为未来地星属系统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引言
地星属是Persoon在1794年提出建立的,建立之初该属仅包含粉红地星 Geastrum rufescens Pers.、四裂地星Geastrum quadrifidum Pers.、杂技地星Geastrum multifidum Pers.[现已更名为Geastrum fornicatum (Huds.) Hook.] 3种。在该属的早期分类中,围绕其形态学或生长习性,不同的学者赋予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的权重,导致学术界对于地星的细致分类依据始终没有达成一致。这让许多研究者在对地星属的研究过程中主动回避属下的细致分类,最终使得地星属的分类情况混乱。中国地星属真菌的系统报道始见于邓叔群《中国的真菌》,共报道地星属16种1变种,戴芳澜在《中国真菌总汇》中增加1种,周彤燊等在《中国真菌志-地星科和鸟巢菌科》中对我国地星属16种物种进行了详细记载和描述。2016年,韩冰雪和图力古尔对吉林省地星科分类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3个中国新记录种——施魏地星Geastrum schweinitzii(Berk. & M.A. Curtis)Zeller、匈牙利地星Geastrum hungaricum Hollós和草原地星Geastrum campestre Morgan,该研究也是国内首次利用ITS基因对地星物种进行鉴定。近期侯成林教授团队在对燕山大型真菌调查时发现了地星属两个新种,对其形态学和系统学进行了研究。结合燕山地区大型真菌历史调查数据,对燕山地区地星属已知物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为之后地星属物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主要科学发现
形态学结合系统发育发现燕山地区新种2种。
图 | 由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基于四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
新种燕山地星Geastrum yanshanense的形态特征
A:新鲜的子实体;
B:拟薄壁组织层;
C:拟薄壁组织层类似菌核结构;
D:生殖菌丝;
E:根状菌索及晶体;
F:电镜下的担孢子;
G:电镜下的根状菌索及窄斜棱镜状晶体. 比例尺:A=10 mm;B=2 mm;C=100 μm;D=10 μm;E=100 μm;F=1 μm;G=10 μm
新种北京地星Geastrum beijingense的形态特征
A–B:新鲜的子实体;
C:拟薄壁组织层与丁香醛连氮试剂的颜色反应;
D:电镜下的担孢子;
E:电镜下的生殖菌丝. 比例尺:A–B=10 mm;C=20 mm;D=1 μm;E=2 μm
总结展望
本文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结合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附近的次生林中发现地星属2个新种,说明中国森林大型真菌多样性极为丰富,也丰富了燕山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为未来地星属系统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来源:科微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