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玉院士为榜样 建设食用菌强国
鲍大鹏,张劲松,谭琦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 201403)
DOI:DOI:10.13341/j.jfr.2023.0002
摘 要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全体食用菌人共同努力和集体奋斗的结果,李玉院士正是无数食用菌人的杰出代表。在李玉院士80岁寿辰之际,回顾和总结了李玉院士4个方面的先进事迹,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一流水平的菌物学科体系;坚持面向食用菌产业进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菌物粮仓建设和菌物种业振兴;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进菌物药学科发展。进一步强调了中国食用菌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宣传和学习李玉院士先进事迹,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时代之变,以新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以新境界创造新未来。
关键词 李玉院士;事迹;榜样;菌物学科;食用菌强国
中国食用菌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紧密遵循“四个面向”国家战略,在助力脱贫攻坚、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健康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些成就和作用是一大批食用菌科研人员、研发人员、企业家和一线生产者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李玉院士正是所有食用菌人的杰出代表。
李玉院士从事菌物研究长达55年,取得一系列非凡成就,在漫长的科学探索和产业推动的道路上涌现出大量激励人心的先进事迹,这些先进事迹充分体现出李玉院士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学术思想,心系人民、为民谋利的奉献情怀,身体力行、深入基层的实践意识,着眼前沿、瞄准未来的卓越格局,敬业无私、薪火传承的园丁品质。
在李玉院士80岁寿辰之际,回顾和总结李玉院士的先进事迹,学习和宣传李玉院士学术思想,必将有助于提高食用菌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中国食用菌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认识中国食用菌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面,助力中国式食用菌强国早日实现。
1 李玉院士先进事迹的寻根溯源
李玉院士早年师从我国著名菌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周宗璜先生。周宗璜先生的学术素养、学风道德、治学态度、科学精神、毕生追求等方面的风范都对李玉院士从事菌物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宗璜先生早年留学世界菌物研究的前沿所在地法国,师从国际知名真菌学家P.A. Dangeard院士,潜心研究灰盖鬼伞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是中国真菌研究历史上开创性的工作。周宗璜先生学成回国后,长期致力于运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同时周宗璜先生作为我国黏菌研究的奠基人,高屋建瓴,严谨治学,开创了我国黏菌研究新领域。周宗璜先生在我国农业教育领域耕耘5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科研生产工作者。
周宗璜先生的大师风范对李玉院士追求科学道路上的成长影响极大,不断激励李玉院士时刻追求站在科学发展前沿,谋划学科发展;时刻心系广大农民,以帮助农民为第一要务;时刻不忘拓展菌物研究领域,始终保持学术进步;时刻注重教育事业,不断以培养学科新人为己任。
2 李玉院士的先进典型事迹
2.1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一流水平的菌物学科体系
食用菌学科建设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根基和动源,建设系统的食用菌学科是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李玉院士长期致力于包括食用菌学科在内的菌物学科建设,在3个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1)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中心,建立了和世界菌物研究前沿联系紧密的创新集群。食用菌学科相比较而言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李玉院士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促进食用菌学科的发展,在食用菌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拥有一流创新人才和一流科学家,因而相继邀请日本的Kitamoto Yutaka, Kakishima Makoto, 英国的Paul Kirk, David Leslie Hawksworth, 美国的Timothy D. Murray, Steven L. Stephenson, 加拿大的Thomas Hsiang等一批国际知名教授担任吉林农业大学的客座教授。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基础上,于2017年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支持下,建立了菌类作物优质高产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8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些合作平台积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整合国际科技和智力资源,围绕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食用菌遗传育种与规范化栽培、食用菌活性成分分析与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了很多高水平的国际间合作交流活动。
李玉院士为促进菌物学科发展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和我国首个菌物生物技术领域英文期刊Fungal Biotec,积极促进和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我国菌物学科的国际化,打造世界菌物学科发展新高地。
进入新时代,李玉院士带领团队又高度关注生物信息学、表型组学等前沿学科在菌物学科中的应用前景,引进多名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率先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食药用菌多组学整合数据库,领衔建立起国内一流水平的菌物表型组学研究团队。并经教育部批准,2021年成立国内第一个“菌物表型组学”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生学位授权点,开辟了菌物表型组学新领域。
(2)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经过十几年努力,成功将菌物学科纳入本科教育体系。在李玉院士领导下,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了菌类作物(Mushroom Crops)学,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于2009年设立了以菌类作物为特色的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专业,成为中国食用菌学科建设的办学起点;在此基础上,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了全国首个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已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创了菌物科学在我国进入大学教育体系的先河,极大地激发了从事菌物科学研究和学习的热情。如今吉林农业大学建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菌物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了我国菌物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进程,成功培养出一大批服务于新时代菌物产业的专业人才。
李玉院士长期注重教育,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等教育领域的殊荣,主持完成的“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带领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称号,李玉院士作为一名教育家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3)李玉院士积极致力于菌物学科专业著作的编撰。李玉院士曾经先后主持编研出版了《吉林省菌物志》《中国真菌志(黏菌卷)》《中国真菌志(香菇—侧耳类真菌)》《Liceales in China》等多部中英文著作。近年来还担任总主编,组织领导学界和产业界80个机构、319位专家,历时10年完成“中国菌物资源与利用”科技巨著系统编撰,丛书全四卷,其中《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从采自我国各生态区的数万份大型菌物标本中,遴选收录了509属共1 819个种(变种),是迄今我国同类著作中收录种类数最多的大型菌物图鉴;《中国食用菌生产》《中国食用菌加工》《中国菌物药》3本著作代表着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加工以及菌物药研究应用领域科研、教学与生产的最高水平,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加工类图书中收集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多、应用实例最详细,生产和加工设备最完整的经典著作。
李玉院士在该套丛书的编纂中力求体现科学性、代表性、原创性、时代性和艺术性,“中国菌物资源与利用”丛书出版后,受到国际菌物学会荣誉理事长Hawksworth等国际知名菌物学家的高度评价,并与世界知名出版机构斯普林格签订了英文版合作出版协议。世界著名真菌学家张树庭教授盛赞此套丛书是一套“高文典册”“难得可贵的蕈菌学著作”。
2.2 坚持面向食用菌产业进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李玉院士早年就立志要把农业科技服务于农民,1967年李玉院士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就扎根在东北大地上,在吉林省白城地区工作了10年,这10年间李玉院士奠定了为民情怀中重要的一块基石,就是科学研究要为人民服务,要让农民用上“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技成果。在李玉院士的努力下,当年他工作的扶余县善友公社善友大队成为当时农业科学试验种田的典型,他蹲过点的扶余善友和洮南岭下两个公社当年双双被评为吉林省的“红旗公社”。此后李玉院士不断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这种为民所用的精神,20世纪末李玉院士带领团队来到了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因地制宜,探索地面摆放全光栽培黑木耳,推广微孔出耳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发展起黑木耳栽培产业,如今的黄松甸镇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黑木耳之乡。
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打响脱贫攻坚战,李玉院士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敏锐地提出食用菌产业助力扶贫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南菇北进”“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等食用菌产业扶贫战略的落地实施,并积极摸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五位一体”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使得食用菌产业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摆脱贫困。
2017年,李玉院士和他的团队来到了陕西柞水县,建立“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引进适生能力强、种植产量高、推广前景好的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制定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以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木耳栽培产业的发展。选育的柞水黑木耳品种在助力脱贫攻坚中获得极大成功,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特色产品。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考察调研时,盛赞当地“小木耳、大产业”。
李玉院士长年躬耕在深度贫困县产业扶贫一线,在河北阜平、陕西柞水、安徽金寨、云南会泽等40余个国家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2020年李玉院士的扶贫团队被评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2021年2月25日,李玉院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牌,这奖牌既是对以李玉院士为代表的中国食用菌界的褒奖,也是对李玉院士先进事迹中的实践性和人民性的充分肯定。
李玉院士不仅心怀人民,还坚持放眼世界,长期以来带领团队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开始参与承担国家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建设任务。创建了适宜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的食用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推广食用菌品种8个,开创了赞比亚食用菌栽培先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以“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蘑菇”为题对李玉院士团队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援赞示范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李玉院士还长期与俄罗斯科学院、白俄罗斯科学院开展合作,完成“乌苏里流域菌物联合调查(中俄合作)”项目,并出版《乌苏里江流域真菌》《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生物学中的药用蘑菇(俄文)》,建成中俄菌物资源保育中心、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为双边菌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2.3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菌物粮仓建设和菌物种业振兴
中国食用菌产业进入21世纪后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食用菌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发展空间、有何种重要意义。面对这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李玉院士经过深刻的思考之后,多次撰文,并在多种场合下积极倡导“动物、植物、菌物”三位一体的大农业观,宣传食用菌在粮食安全大格局中的作用。李玉院士还带领团队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以食用菌主食化和全株高值化利用为核心,开展了食用菌系列功能食品、新材料等130余种新产品研发,将食用菌的可食化利用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100%,促进食药用菌精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
2021年,李玉院士入选联合国“粮食英雄”,这一方面说明食用菌作为大食物系统中重要组成已经得到充分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李玉院士在积极推进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中所做贡献的肯定。
2022年李玉院士在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举办的“大食物观”学术讨论会上,以“食用菌在构建粮食安全大格局中的作用”为题,系统地阐述了食用菌大食物观的提出和确立、食用菌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食用菌在粮食安全大格局中的作用,随后又将相关观点整理成文发表在《菌物研究》上,这是一篇在构建粮食安全大格局下指导食用菌产业明确方向、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纲领性论文。
几十年来,李玉院士围绕菌物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坚持加强源头创新,坚持开展菌物种质资源普查。在国际首创了“一区一馆五库”菌物资源保育技术体系,在长白山、秦巴山、祁连山、大别山等多地开展实践,着力创制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关键性状优异的核心菌物种质资源,在吉林农业大学建成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菌物标本馆和资源库,2022年获批国家首批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为我国菌物科学研究和菌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李玉院士还带领团队从食用菌新品种创制、配套优质高效栽培、产品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入手,着力构建系统化、流程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育种体系,系统开展食用菌种质创新研究,着力解决种源“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木耳、平菇等高产优质新种质11 000余份、育成食用菌新品种45个,成为打造食用菌种业强国的践行者和先行者,抢占了国际食用菌育种新高地,不断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努力实现食用菌种源自主可控。
2.4 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进菌物药学科发展
中国自古就将菌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养生保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菌物资源被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李玉院士团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药用真菌研究,首次提出菌物药(Mycomedicine)和菌物药学(Science of mycomedicine)概念,使得菌物药成为独立研究分支,与中药学中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并列,这极大地促进菌物药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李玉院士带领团队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建成菌物活性成分基础分析及提取纯化平台,构建了基于细胞研究的活性高通量筛选体系和模拟人类28类疾病的体内功效评价体系。并运用这些体系对上百种菌物进行活性成分及功效筛选,成功完成30余种菌物子实体中多糖、萜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明确27种菌物的功能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食药用菌产业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0年李玉院士担任主编的《中国菌物药》一书问世出版,该书以“从中药的角度看菌,从菌物学的角度谈药”的独特视角,系统完整地阐述了228种中医典籍和民族医药中的菌物药以及菌物药的中医基础理论、菌物药的化学成分、菌物药的药理、菌物药的质量评价等内容,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建立起了现代菌物药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为我国菌物药系统研究和未来前景指明了明确的发展思路、描绘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李玉院士作为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积极推动我国药用菌的国际化发展,先后推进第五届、第七届、第十届国际药用菌大会在中国成功召开,还组织召开了国际经济菌物大会、首届中日及泛亚太地区菌物学论坛和第一、二届东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大会等国际会议。李玉院士一方面积极向世界推介中国的菌物药的研究成果和产品,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中国菌物药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向前发展,积极为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3 李玉院士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
李玉院士总是用他那充满激情的精神,时时刻刻地鼓舞食用菌人、激励食用菌人、鞭策食用菌人、寄予食用菌人,展示出催人奋进的无穷力量。
李玉院士在给《中国食用菌菌种学》一书作序时,热情赞美为中国食用菌事业奋斗的食用菌人,他写道:“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国蕈菌产业中兴、做强的希望,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一种情结,一种寄托,更是一种精神!”
李玉院士在《食用菌栽培学》第3版出版之际,又在序言中敦敦寄语:“希望产业中的新一代‘蘑菇人’从中悟出些许道理,而为这份我们几代人所钟爱的事业贡献终身!”
李玉院士在《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一文中,用诗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食用菌学科的未来:“全新地焕发着朝气的、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有着强大生命力内涵的蕈菌科学必然会像朝阳在科学的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李玉院士勉励青年学子“只有菌物学人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事业才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创新。”(《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序),“让我们的菌物科学之花在中国这片肥田沃土上永远盛开,美丽绽放!”(《中国食用菌加工》序)
李玉院士在为《食用菌遗传育种学》一书中所作的序言中更是发出内心呐喊“唯望我菌学后进都见蛟龙!”其对食用菌学科一代新人寄予的殷殷期望可窥一斑。
4 李玉院士先进事迹的启迪
中国食用菌产业当前既有长期稳步发展的时代背景、政策支撑、创新机遇和产业基础,也面临着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中,世界食用菌产业创新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食用菌产业需要通过科技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才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为全人类食用菌事业做出中国贡献的梦想。
李玉院士先进事迹深刻影响一代食用菌人、启迪一代食用菌人,既要洞察菌物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也要具有着眼前沿、瞄准未来的格局,在菌物产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凝练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再通过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务实的开拓创新,寻找符合实际的有效解决路径,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提升的闭环,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建设菌物学科体系和专业方向,培养学术骨干和青年学者,为菌物学科建设和菌物产业发展增添无穷尽的新生力量。
此时总结和学习李玉院士先进事迹,必将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时代之变,以新的立场观点方法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以新境界创造新未来,希望新一代食用菌人以李玉院士为榜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走出中国式食用菌强国发展之路。
最后重温李玉院士在《中国食用菌生产》一书序中的一段话,“希望无愧于时代的‘蘑菇人’,共同携手走进波澜壮阔的‘蘑菇圈’,深情书写中国的‘蘑菇史’,创造出这个时代不朽的‘蘑菇产业’新辉煌!”
引用本文: 鲍大鹏,张劲松,谭琦.以李玉院士为榜样 建设食用菌强国[J].菌物研究,2023,21(1/2/3):5-9.
作者简介:鲍大鹏,男,研究员,研究方向:食用菌。
通讯作者:谭琦,E-mail:syj0@saas.sh.cn
中图分类号: A714
文章编号:1672-3538(2023)1
文献标识码: E
收稿日期:2022-10-21
出版日期: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