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在微波降解制备灵芝β-葡寡糖及其结构解析和免疫活性构效关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食用菌所加工团队在国际化学领域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影响因子:8.025)上发表了题为“Microwave-assisted degradation of β-D-glucan from Ganoderma lucidum and the structural and immunoregulatory properties of oligosaccharide fractions”的研究论文。
灵芝是我国著名的药用真菌,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极低的毒性,在功能食品和药品领域已有大量应用。多糖是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尤其是β-葡聚糖,在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和抗肿瘤等方面效果显著。团队前期已筛选获得了富含β-葡聚糖的灵芝品种,并发明了大量制备获得高纯度β-葡聚糖的专利技术【ZL201510727866.7】,解决了灵芝β-葡聚糖的规模化制备难题。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该多糖重均分子量为242万,是以β-(1→3)-糖苷键连接为主连、β-(1→6)糖苷键连接为支链且支链与主链的比例为1:3的高分子葡聚糖。然而分子量大、溶解性差、黏度大等特点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因此,基于灵芝β-葡聚糖的结构特点,选择高效降解技术对其进行可控降解及结构片段的分离纯化,建立灵芝β-葡聚糖降解产物的结构单元库,并明确其与免疫活性间的构效关系,可为灵芝β-葡聚糖的深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本研究以灵芝β-(1→3,1→6)-葡聚糖为研究对象,以降解率和降解产物寡糖种类为目标系统优化了微波法降解β-葡聚糖制备灵芝β-葡寡糖的工艺参数,明确5 mg/mL的灵芝β-葡聚糖水溶液在温度为140 ℃条件下微波降解处理40 min,所得产物的降解率高达98%以上,主要降解产物的聚合度为2-24。采用逐级醇沉法从降解产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组分,按聚合度分布由低到高依次命名为F1(DP2-8)、F2(DP6-19)、F3(DP8-24)、F4(high DPs),采用HPAEC-PAD-MS/MS技术对F1中主要寡糖组分结构进行解析,发现其主要是包含不同聚合度的以β-(1→3)-糖苷键连接主链的葡寡糖,各组分带有不同比例β-(1→6)-糖苷键连接。NMR分析F1-F4组分中β-(1→3)-葡萄糖残基与β-(1→6)-葡萄糖残基的平均比值发现,随着组分聚合度的增加,β-(1→3)-葡萄糖残基比例由F1组分中的2.01:1上升到F4组分中的3.29:1。SPR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互作分析(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结果显示各组分与Dectin-1受体蛋白结合能力随聚合度和糖残基比例的变化而有所不同,F4组分与Dectin-1受体结合能力最强,且可以通过与Dectin-1受体结合激活NF-κB途径来发挥增强免疫功能。本研究为灵芝β-葡寡糖活性片段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图1主要研究内容示意图
图2 HPAEC-PAD-MS/MS解析寡糖片段的结构特征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硕士研究生秦秀(已毕业)和马冠骅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刘艳芳研究员和张劲松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ZR1418700)以及院卓越团队专项计划(编号:G2022003)等项目资助。
来源:漫步菇道